「微創血管介入治療」 遠離神經血管疾病的傷害

「微創血管介入治療」 遠離神經血管疾病的傷害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影像醫學科 賴彥君主任
專長:置放頭頸部支架及顱內血管狹窄支架、腦動脈瘤囊球/支架輔助栓塞治療、血流導向裝置治療、腦/脊椎動靜脈廔管/畸形栓塞治療、血管性耳鳴診斷與治療、經手腕門診頭頸部血管攝影檢查

神經血管介入性手術(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) 或叫做介入性神經放射線(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)治療是一種使用微創技術來治療神經血管疾病的技術。手術的方式,是通過細小的皮膚切口,由血管內輸送導管來進行治療。利用這種方式病人的傷口小,恢復也較快,可以減少傳統開放性手術的風險。這類療法主要應用於腦動脈瘤 (Aneurysm)、腦血栓移除、顱內動脈狹窄、動脈剝離(Dissection)、腦動-靜脈畸形/廔管(AVM/ AVF)、頸動脈狹窄…等神經血管相關疾病的治療。

腦動脈瘤(Cerebral Aneurysm)
  腦動脈瘤是腦血管壁的局部膨脹,使腦動脈的某一部分血管壁變薄或變弱,造成血管局部膨脹或形成囊狀結構。大部分小的動脈瘤在沒有破裂的情況下不會引起任何症狀,通常是在進行其他檢查時偶然發現,這種異常結構可能會破裂,導致出血,形成蛛網膜下腔出血,如果動脈瘤破裂,會引起劇烈頭痛、噁心、嘔吐、視力問題、意識障礙…等,甚至昏迷或死亡。這種危及生命的情況需要緊急治療。治療方法取決於動脈瘤的大小、位置、是否已經破裂,以及病人的整體健康狀況評估,如果動脈瘤位於較深或難以外科手術接觸的位置,血管內介入治療應為首選,在動脈瘤內放置細小的金屬線圈(coils)或使用導流裝置(flow diverters),以促使血栓形成,封閉動脈瘤。

腦血管阻塞(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)
  不管任何原因,血管內若有血塊(血栓)形成,漂移到腦部,會阻塞腦血管,造成腦組織缺血與損傷,即所謂缺血性中風(ischemic stroke),這種情況一旦發生,往往會對患者的神經功能造成嚴重影響,導致正常生活功能喪失。現在可以用機械取栓,在黃金時間內移除血栓,恢復腦血流,減少腦中風的神經損傷。所謂機械取栓就是針對較大的、無法溶解的血栓,通過導管進行血栓移除。

顱內動脈狹窄(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)
  是指位於顱內的主要動脈(即供應大腦的血管),因粥樣動脈硬化或其他原因而變得狹窄,導致血液的通道受限。顱內動脈狹窄通常影響基底動脈、大腦中動脈、內頸動脈或椎動脈等重要的腦血管,狹窄會減少流向大腦的血流,造成暫時性腦缺血發作(TIA),即俗稱的「小中風」,其症狀包括突然的視力模糊、言語困難、麻木或無力…等,通常持續時間較短並且會自行恢復。當血管狹窄嚴重時,會造成腦缺血引發中風,可能導致肢體癱瘓、語言障礙、失語症或記憶問題。微創手術如血管內成形術(Angioplasty)或支架植入術(stent placement),能夠擴張狹窄的血管,改善血流,減少中風的風險。

腦動-靜脈畸形(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, AVM)或廔管(AV fistula)
  腦動靜脈畸形看起來,像是一團用血管編織成的毛線球,當中有無數的動靜脈血管相連,缺乏正常的毛細血管,內部盡是高流量的血流。動靜脈廔管則是指腦部的動靜脈直接交通,形成異常的血管連接,會導致靜脈血流液逆流。這兩種疾病都有機會造成腦出血。此外,也會引起癲癇、搏動性耳鳴、腦壓升高、異常頭痛…等嚴重的健康問題。許多動靜脈畸形/廔管可能沒有明顯症狀,直到發生腦出血或其他併發症時才會被發現,微創介入療法可使用導管技術進行栓塞,將異常血管封閉,降低出血的風險。

頸動脈狹窄(Carotid Artery Stenosis)
  供應大腦的頸動脈發生狹窄或阻塞,通常是由於動脈粥狀硬化引起的,頸動脈是供應大腦血液的主要血管之一,當其變窄或阻塞時,會產生血栓並造成大腦血流不足,增加中風的風險,微創手術如頸動脈支架植入術可以改善血流,降低中風的發生率。

結語
  儘管腦血管介入性治療相對安全,它仍然存在一些風險,如: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引起腦部或其他部位出血,血管或神經損傷,血管破裂或阻塞,還有如感染等風險,風險高低需視病灶狀況由專業醫師評估,常見的風險範圍一般在3-6%之間,本院為神經血管介入治療的訓練醫院,由經驗豐富的醫師,搭配專業介入診療放射師與護理師共同組成的團隊,能依據患者的具體病情,提供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及專業諮詢。

圖一 、(A) 內頸動脈近乎阻塞(箭號),置放遠端血管保護裝置有困難;(B) 可使用近側端囊球保護裝置,執行頸動脈支架置放;(C) 支架置放後,原先近乎阻塞的血管,恢復通暢

圖二、(A)右側內頸動脈岩部段有一16×20-mm的大型動脈瘤;合併導流裝置;(B)如箭號以及(C)線圈栓塞治療;(D)半年後門診血管攝影追蹤,動脈瘤已完全閉塞

返回頂端